「只要孩子肚子餓就會吃。會挑食、拒食是被寵壞!」有人會這麼說。食物擺在餐桌上,規定時間一到就收冰箱,即使孩童飢餓哭鬧也不心軟。這是透過嚴格的訓練方式來解決挑食問題。 然而,想改變現況,勢必要投注更多心力。期待用鐵腕手段解決問題的,通常是為了顯示權威,失敗收場。
以「孩子不肯吃胡蘿蔔」為例,父母需要投注的包括時間成本、溝通成本和情緒成本。
【時間成本:教養不能求速效,需投入時間與心力】
如果孩子不肯吃胡蘿蔔,需花費時間增加烹飪變化,以造型或配色增進食用興 趣。這仰賴負責烹飪的家長花時間找資料、花時間學、花時間煮,失敗了還要花時間再接再厲。
這是需要投注額外時間成本的大工程。不另外投注時間成本,怎麼會憑空改善呢?
【溝通成本:長輩多意見多,單打獨鬥不容易】
要重新訓練飲食習慣,規則先跟家中其他大人溝通。沒獲得全家支持,當然易失敗。很多媽媽想「自己來」,認為不需要跟其他人解釋,「自己的孩子自己帶」!
然而,同住的大人越多,需事先溝通的對象越多。
跟配偶溝通:
很多孩童問題來自「父母意見不一致」:爸爸回家當好人,帶零食玩具回家。媽媽在旁看得氣苦,卻懶得向丈夫解釋自己的規劃。自顧自硬幹,勉強孩子去做。最後孩子當然依照享樂主義驅使,偏向爸爸那邊。
配偶溝通是成功教養的基石。彼此的溝通不良會在孩子教養上變成引爆點。
跟長輩或鄰舍溝通:
孩子餓了、氣了半夜就要鬧, 放聲大哭。家中長輩、左右鄰舍的無形壓力如影隨形,所以要花成本跟家中有長輩或左鄰右舍溝通溝通。
不然旁人你一言我一句,閒言閒語讓家長裡外不是人。冤枉受悶氣,最後終於屈服,孩子戰勝家長,計畫功虧一簣。
【情緒成本:學習自我心理調適,包容孩子情緒】
親子鬥智鬥氣,要沉住氣不簡單,很多父母忍到內傷。出於善意規勸孩子,但不忍看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,所以要忍傷心、忍心疼。孩子無理取鬧,自己就得忍怒氣、忍焦躁。這是需要內化和解的「情緒成本」。
父母無時無刻容納孩子的各種情緒:因為孩童各種情緒毫不保留向外丟出,首當其衝是身邊父母。我們很容易感染孩子的快樂情緒、孩子不愉快我們也很快發現。
情緒調適有其竅門,要投注時間成本學習。不單自己獲得幫助,還能加大涵容孩子的負面情緒。順勢而為,將這種能力透過行動傳遞給孩子,讓他們逐漸學會情緒自我省察與調適能力。
—
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